环境温度与小鸡的体温调节﹑运动﹑采食﹑饮水以及饲料的消化吸收有关,特别是刚孵出的幼雏,身体小,绒毛稀少,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较敏感,既怕冷,又怕热。如果环境温度过低,雏鸡扎堆,行动不灵活,采食,饮水均受影响,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环境温度过高,影响雏鸡的体热散发,采食量下降,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因此鸡舍的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下面由有电动环监控专家为大家分享一些控制鸡舍温度的小技巧。
(一) 调整日粮的营养水平
高温使鸡食欲降低,采食量下降,导致鸡代谢能、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摄入量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生产性能降低,因此,必须调整日粮配方,以满足热应激条件下鸡的营养需要。
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的产热量差异很大,蛋白产热最多而脂肪产热最少,为减轻鸡的散热负担,应在确保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平衡良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粗蛋白水平,避免蛋白过剩,并通过添加脂肪的方法,使来自脂肪的饲料能占尽量大的比例。
1.能量浓度调整
蛋鸡热应激引起采食量的降低,使能量的摄入量不足。大量的研究表明,提高饲料中能量物质的含量可以改善热应激家禽的生产。目前一种较为理想的提高饲料中能量的方法是用脂肪来代替碳水化合物。
2.蛋白质、氨基酸的调整
在热应激时传统方式往往是提高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来弥补产蛋鸡蛋白质摄入的不足,但蛋白质代谢产生热量远高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增加了机体内的代谢产热积累,所以在调整饲料配方时应该使蛋白质水平尽可能处于下限。为了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保证其营养需要,根据日粮氨基酸的余缺情况添加必需氨基酸是必要的,蛋氨酸可增添10%~15%,并注意保持氨基酸的平衡。目前,很多营养学家提倡用氨基酸来替代蛋白质。
3.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调整
热应激能够影响蛋壳质量(蛋壳变薄、变脆),其原因除蛋鸡子宫碳酸苷酶和维生素D活性降低外,蛋鸡血钙降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保证鸡每天至少摄入3.5gCa,可将饲料中钙含量提高到4%,但要保持钙、磷的比例为4∶1,且总钙中有50%以上为颗粒钙源。
维生素C是热应激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维生素,其可以抑制家禽体温上升,适当提高维生素C含量能够促进抗体的合成和T细胞增殖,可以提高蛋鸡的采食量和产蛋率。
4.调节电解质平衡
补充电解质钠、钾、氯等有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或增加碱贮,从而能有效地减轻热应激反应。热应激引起蛋鸡醛固酮释放增加,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功能,因此血钾降低,可以通过添加氯化钾提高机体钾离子的浓度。一般氯化钾的添加浓度为0.15%~0.30%。
(二)调节饲喂方式和光照时间
夏季中午温度较高,鸡食欲低,而早晚温度适宜,鸡饥饿感强烈,此时给料可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产热高峰也在舍温较低的时间,由于与消化有关的最大产热在喂后3-5小时,应避免上午9:00后喂料,为满足鸡生产或生长的营养需要,提高其抗应激能力,肉鸡夜间可采取间断光照制度,弱光照明1小时,熄灯 2-3小时,如此反复。蛋鸡可在凌晨1时左右开灯,让鸡起来活动散热,喝水补料,天亮时鸡开始产蛋,以避开中午前后高热时产蛋,减少热应激。据估计,80-90%的耗料是在凉爽时摄入的。
(三)刺激饮水
热应激期间80%的体热通过蒸发方式散发,应设法刺激家禽多饮水,保证饮水充足、清凉,因低温的水可以带走体内更多的热量,起到缓解热应激的作用,减轻热应激对采食量的不良影响。
(四)添加抗热应激药物
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抗病作用的中草药能全面协调热应激时家禽的生理功能。如藿香、石膏、薄荷、芦根、葛根、菊花、金银花、茶多酚、甘草等。此外党参、五味子等也有抗热应激的作用。
以上几点就是控制鸡舍的温度一些小技巧。如果外界环境温度与要求温度差异过大时,应当使用温度控制设备。有电物联的环境监控系统可以远程查看温湿度数据,并可实现远程控制温湿度设备的运转,为养殖户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